若不提足球,会有人以为这两个“计划”乃有关房地产、慈善,或黄金、发财之类?
中德足球论坛,德方首席发言者、科隆体育大学校长托卡斯基博士的主题演讲,就是有关“黄金计划”。
何为“黄金计划”?德国人也知道中国队主场输伊拉克,不远万里送来锦囊妙计?或针对中国足球新一轮“校园足球”的合理化建议?
暂按下“黄金计划”不表,去说下中国足球翻译“临门一脚”和推崇“盖兰计划”之二十多年前的陈年旧事。
1981、1989年两届世界杯预选赛,国足皆败于“只差一步”,当时国人痛心疾首的,尚非“基础薄弱、足球人口稀少”,或“中场缺少创造力”“三条线缺乏联系”,“亚洲二流、还是三流”……类根本性问题,而是“临门一脚差”比赛场面、射门次数丝毫不差,甚至占优,只关键时刻致命一击稍差,只差在脚尖、或脚踝之方寸之处。
恰在彼时,FIFA全世界推广足球,北爱尔兰讲师贾拉汉驾到中国,给基层教练讲课,该“计划”由可口可乐赞助,名曰:“Go for goal”。几个最简单的英语词儿,“最难”是那个“goal(球门,目的、目标)”,如何翻译?正好中国足球缺“临门一脚”,还是译者只看到“goal”的“球门”意思?就“临门一脚”吧……
但可疑的是,该“计划”尽是些孩子、普及的内容,从未任何涉及顶级球员射术的环节。几年后,我斗胆对译法提出质疑应译成“大家来踢球”。但直到几年后该计划寿终正寝,都没人论证、纠正之。回首望去,该计划其实是“从娃娃抓起”之先驱,却被急功近利理解为为国足救火的“临门一脚”。
“盖兰计划”乃何方神圣?盖兰是法国人,1984年法国足球队洛杉矶奥运会夺冠,“直接从一小部分人中选拔精英,以最短时间取得好成绩”的“盖兰计划”名声大噪。因为很符合中国国情?该“计划”立即在中国扎下根。很长时间内,中国体育界言必称“盖兰计划”,直到足球屡战屡败后逐渐有了“主客场”、“职业化”、“从娃娃抓起”的呼声,该计划才渐渐淡出。但1993年打着“从娃娃抓起”旗号,送到巴西只踢球、不上学的30名孩子,其实质还是“盖兰计划”。2011年8月,法国勒芒俱乐部到中国选材,但法国人对我所问“盖兰计划”事,完全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盖兰计划”到底是怎么回事?谁最早将其引入中国?是否与翻译“临门一脚”有异曲同工之妙?
“黄金计划”又是什么?原来是个老掉牙的玩意,甚至只是包括足球而已。1959年,德国二战战败后正崛起中,有识之士提出,用15年时间修建5万个体育场,以提高全民体质,开始计划投资30亿马克。但随着不断追加经费和延长时间,共三期的“黄金计划”一直持续到九十年代东西德统一后,30年间共修建体育设施67095个,其中包括31000个儿童游乐场,14700个中等规模体育场,10400个体育馆,5500个学校体育馆,2420个露天游泳池……最终耗资174亿马克。从一开始,该计划理念就是:让民众能以步行和乘公交的方式,找到免费体育场馆。
当然,德国人带来的,还不止一个“黄金计划”,科隆体育学院团队和前球星利特巴尔斯基还带来了多种各年龄段青少年体育(包括足球)游戏和沃尔夫斯堡队身体训练的细节。其中包括,36岁儿童“体育游戏”内容;6岁前不提倡固定项目的论证;沃队如体操、或杂技演员般训练身体不同部位的科目;俱乐部青训队配文化课老师和心理辅导老师的内容及数量……
一切都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不只从一部分、而是所有娃娃抓起,不只从足球、而是从体育教育全面抓起。论坛现场三位德国博士还有如此解读,“体育是对抗青少年肥胖,远离沉迷电脑游戏的最好方式”,一个50年前的“计划”,如今还闪烁着“黄金”的光芒?
也许绝非个例的是,论坛上也有一位提倡“足球教育”的中国博士幼儿园园长,但他13年来最大的困惑是:孩子花几年时间培养的足球基础,一毕业立即中断……
从把“大家来踢球”译成“临门一脚”,到与“盖兰计划”一拍即合,再到不同部门、不同个人“单打独斗”般从娃娃抓起、只从娃娃足球抓起,最后到有人把打好中国足球基础的时间“计划”在5、6年之内……一直贯穿着一条“短视”和“浮躁”的主线。以急功近利去抓基础,去“五年大计”,无异于沙滩上盖楼,其技术含量不会高于破铜烂铁,根本没有坚固性和持久性。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线号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粤)—非营业性—2017-0153